和平 发表于 2018-3-18 07:19:41

和平: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者:和平
1 前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是:人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即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从此出发,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从而把人类历史的研究纳入了科学的轨道。但实际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所预见的模式展开。本文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基点是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需求开始的,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做出了变革。从新的历史发展基点出发,重新构筑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文化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原理,更为准确地解释了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新时期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
2 人生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生观的根本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回避这个问题,则人的一切活动都将是盲目的、茫然的。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历史,不管人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都是贯穿历史发展的主线。
本文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战胜死亡,就是认识清楚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把握人类自身生命的主动权。关于这个观点的详细论述拟另文叙述。本文将此观点作为展开讨论的基点。
因为战胜死亡是人类甚至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本然要求,所以它是历史的中心。据此,人类历史对全体人类来说分为两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着相同的两大内容。第一阶段,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证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是该历史段的从属内容;第二阶段,基本的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人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探究生命本质的活动,这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
图1 社会历史运动规律



图2 局域群体活动模式


3 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于第2节的人生观的基本观点,本节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进行了重构。
3.1 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人生观←→社会文化←→上层建筑从上述历史发展基点和中心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在分析人类社会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构造了如图1所示的关于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的图式。

图1 社会历史运动规律

现从作为整个人类世界的地理和政治基本单元的国家的范围来对此图式作出说明。图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仍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定义。对引入图式中的社会文化定义为:社会文化是在社会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某一区域的社会群体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生命本质及他们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水平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的平均综合素质,其形成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体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一方面是人在探求自身生命本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生活价值观。
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箭头和虚线箭头分别表示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以某国家的某局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因为首先要满足人群的基本生活条件,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成了局域生产力,局域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本区域人群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能力的大小,局域生产力越大,则该区域人群越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反过来,对生命价值观的定向,也极大的影响局域生产力的定向。例如,如果本区域人群的综合价值观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局域生产力则会不断地创造人们的物质需求;如果本区域人群的综合价值观是为了探求人类生命的本质,则局域生产力在满足人群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就会定位于创造人群进行生命探索的物质条件,如建造大学及研究场所等。局域生产力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决定了局域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水平。生产力和对生命本质认识的水平构成生命力。局域社会文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局域生产关系。合成该国家全部地区的局域生产关系则构成该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合成该国家全部地区的局域社会文化则构成该国家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上层建筑。
3.2 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的形成分析本文从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一般过程中抽取其基本规律。首先从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开始分析。生存的需求迫使每个人必须与自然界发生作用以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他(她)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总是以一定的思想为先导,这些思想是其对进行这种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物质反映(如经验、理论等)。也就是说,个人的生存活动遵循这样的程序:个人生存需求→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有目的的个人活动。在这个人类活动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结构单元中,"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和"有目的的个人活动"是个人生产力的体现,"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个人文化的体现,"个人生存需求"则是个人活动的动力。个体的人的力量在自然界威胁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联合起来,群体社会活动的模式也与个体活动的模式类似:群体生存需求→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群体反映→有目的的群体的共同活动。"群体的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和"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是局域生产力的体现,"群体反映"是群体文化的体现,这时的群体文化已包含了"人与人如何在活动中协作"的观念。随着群体生存活动的更加复杂化和更大规模化,随着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更加深刻化,群体活动就需要有一个代表群体意识的组织来领导进行活动,组织者就要根据当时水平的群体反映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当这些规章制度为群体接受得以贯彻时,就形成了局域生产关系,同样地,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也要遵从上述模式,所形成的生命观和局域生产力一样也要映射到局域社会文化中去,所形成的局域生产关系也要反映生命观的要求。就是说,某一区域的群体活动都以共同的模式展开活动,即遵从以下模式:


图2 局域群体活动模式
在此模式中,局域社会文化和局域生产关系都是对人生需求(局域生产力+对生命本质观念)的反映,但局域生产关系是局域社会文化的高度浓缩,本质化,相对地稳定,通过局域社会文化与人生需求相连接;而局域生产力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不断进步,所以局域社会文化更丰富、更活跃,呈不断发展状态。局域社会文化的载体是该区域群众,而局域生产关系的载体是该区域领导层。生命力的进步变化不断地在局域社会文化中得到反映,使社会文化发生变化,当社会文化达到质的变化时,则要求局域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局域社会文化与局域生产关系的互相反馈,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该区域社会发展的历程。把对区域分析的结果上升到国家以至于世界范围上来,则局域生产关系总成为社会经济基础,它构成社会运行的框架;而局域社会文化总成为社会文化,它是社会运行的活力。社会经济基础不会自行变化,只有生命力变化导致的和由社会文化交流导致的社会文化的变化才会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为适应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则要建立社会上层建筑。社会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军队、法律等政治制度。
3.3 对社会文化的讨论3.3.1 社会文化在社会历史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从构成社会生命力的生产力开始。由前述分析,社会文化在局域生产力和局域生产关系之间,以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上层建筑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生产力的变化首先要在社会文化上体现出来,才能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发生变革;反过来,新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也必须为社会文化所接受,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变化不能直接导致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变化。反过来,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变化也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二者必须通过社会文化才能连接起来。同样地,社会文化在生命本质探索和社会上层建筑之间也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3.2 上层建筑或局域生产关系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社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了局域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或局域生产关系对社会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表述方便起见,以下将上层建筑或局域生产关系统称为社会制度。
当社会制度符合当时社会文化的要求时,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并最终导致生产力和生命本质探索的进步。当社会制度超越社会文化的发展时,社会制度在贯彻过程中将会畸形化,最终变化为社会文化的内容,不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但并不与这样的情形发生矛盾,即: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此时局域的社会文化并未跟上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整体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会带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如果某一地域的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那么,先进地域的社会文化会促进落后地域的文化发展,从整体看,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之要求。如当今中国之于全世界。当社会制度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时,则要通过社会革命来促使社会制度的变革。
3.3.3 社会文化的特点社会文化直接与生产力和生命本质的探索相联结,所以生产力的活跃性、多变性和革命性导致了社会文化的活跃性、多变性和革命性。相对来说,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却相对地稳定。
3.3.4 社会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制度的载体是统治层。在社会文化的载体中存在着一个文化先锋层,他们是直接与生产力和生命本质的探索相联结并对其变化发展极为敏锐的一种群体,而且一般说来,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有精力从事对自然对社会的文化探索和创造活动,带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如知识分子、研究者、科学家、专家等)。文化先锋层的研究与创新首先引起生产力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的进步,进而带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文化先锋层的主体是勇于实践的知识界,他们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最有独立头脑,最富有怀疑精神的文化先锋。对文化先锋层来说,必须注意,社会文化是群体观念,个人的先进思想如不为群体所接受,则仍不能形成社会文化。
3.4.5 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文化的意义在唯物史观的固有原理中析取出社会文化的概念,使得许多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宗教、艺术、哲学思想等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显得更为清晰。引入社会文化,使得人生观、世界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联结为一个有机的社会历史运动的统一整体,使得社会政治操作更具有可行性。例如如果推行一项新政策,就应当首先变革社会文化,使社会文化与社会制度相呼应,相一致,才不致使政策变形;操作的首要方法就是宣传,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又如,促进落后地区生产力进步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发展教育以及与先进国家加强科技文化交流。
4 上层建筑的任务4.1选举制是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由生命力的活跃性和革命性决定的社会文化的活跃性和革命性,要求局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根据社会文化的发展来及时主动地去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局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载体统治层与社会生产力和生命本质探索相隔较远,由此决定了现存统治层对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来源、过程及结果的理解不如现存社会文化的载体人民群众的理解深刻、清晰,因此为使局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过程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破坏降到最低,就应当在地区范围,国家范围乃至世界范围采用民主选举的办法来使局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革。也就是说,选举制是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
上层建筑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把选举制用法律形式固定和推行开来。
4.2 将社会生产的内容体现到社会制度中去社会历史发展的中心-战胜死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内容。社会生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人的生产,包括人口繁殖和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包括与社会协作的道德素质教育(宗教所擅)、与发展生命力相关的才能教育;2、物质资料生产,包括衣、食、住、行及其它必备物质资料生产;3、思想文化生产,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宗教发展等。
上层建筑就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和社会文化条件下,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社会生产的内容体现到社会制度中去,从而最终贯彻到实际社会活动中去。
4.3 为国家乃至世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命力运行环境

根据社会历史基本运动规律,社会经济基础由局域生产关系合成,所以上层建筑在适应社会经济基础时,就必须认识到局域生命力、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的不同,乃至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的文化之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发展模式不同,所以上层建筑的任务不是去直接参与局域生命力的具体发展,而是要为不同个体的发展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创造一个促进社会文化交流的自由环境。
4.4 为文化先锋层的创造开辟道路由前述,因为文化先锋层的创造性活动直接推动着社会生命力的进步,所以上层建筑要特别注意为这一阶层的创造性活动开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5 对几个重大问题的讨论5.1 当今世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史以来,人们都在同时进行着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对生命本质探索的活动。只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仍处于第一发展阶段即基本生活资料生产阶段,但已逐渐向第二阶段即对生命本质探索阶段迈进。世界发达地区如欧美国家已具备了向第二阶段迈进的条件,但这些国家还未找到继续发展的定位点。
5.2 宗教信仰的定位人的生命需求的第二阶段是寻求生命的本质,寻求战胜死亡的道路,而大多数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道教等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生死问题,所以在社会结构中,不仅不应当排斥宗教信仰,反而应当鼓励人们去信仰宗教,研究宗教,实践宗教,不应当把宗教信仰与党派对立起来,宗教是人的生活需要的一个方面,而党派则是在国家的社会活动中(目前主要是经济活动)体现出来的思想派别和方法派别。再者,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人的协作精神正是许多世界性宗教,如儒教、基督教、佛教等的主要教育内容。
5.3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分析与定向当今世界经济运行所处的状态是:经济量不断膨胀的简单循环,人们找不到真正的生活目的,就是说,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着的欲望,并制造各种欲望。企业家们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一切经济理论也似乎是为了这种失去目标的经济寻找平衡和继续增长的手段;于是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滞涨等现象。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怪圈。其主要原因就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及经济理论把经济运行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满足人的生命需求的第一个方面即基本生活需求并膨胀这些需求,不知道经济活动的更高目的是创造人类进行生命本质探索的物质前提,于是整个世界经济多得是血腥的竞争而少有考虑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人道主义气味。如果重新确立经济运行的目标,则可以使整个世界经济走上一个和谐发展的轨道,这个经济运行的新原则是:1)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2)为人类不断探索生命本质创造物质前提;3)创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物质保证;4)维护世界和平;5)发达国家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使命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建设,同时帮助不发达国家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
5.4 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题每个人的最高生存目标是战胜死亡,获得永生,而个体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使人类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目标,这就决定了和平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因为只有和平,才是人类联合的基础,只有和平,才能保证人类得以从容不迫地从事生命力的不断创造和发展。战争,只有在当时条件下的国家再也无力调整上层建筑来适应生命力的发展且作为上层建筑载体的统治层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又不愿主动放弃统治权时,才不得不采用战争这样形式来重新构建上层建筑,但战争的目的是和平,所以战争的原则是以尽可能小的对生产力的破坏来实现新的和平。
5.5 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命力的需求,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文化相互反馈相互适应的过程。随着历史的进步,生产力发展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也日益深入,日益加速,则相应的社会文化的变化也日益加快,社会文化与社会制度互相反馈的周期也愈来愈短,二者愈加靠拢呈逐渐融合的趋势,在外部表现出,统治者由极少数向社会极大多数,最终是全体统治的趋势,即由高度专制向高度民主转化的趋势。所以民主政治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5.6 教育是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捷径根据社会历史运动基本规律,发展教育是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教育不仅是常规教育,还要使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接受不断的分阶段的教育,不断地提高全社会的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平。

原文:https://www.meipian.cn/15z7zd1v?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平: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