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dwf 发表于 2018-9-6 16:01:56

真到了必须正视小岗典型的时候了

作者:山大董以山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和国家必然要搞各种纪念活动。纪念改革,小岗和包产到户就是个必然要提到的话题,我不知道有关方面将来会怎么说。但我觉得是到了实事求是地对待小岗村、实事求是地对待包产到户的时侯了。    小农经济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必然产生两极分化,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党内是有共识的,所以才有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了对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共同致富。
    1960到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党内一部分人主张用分田单干的办法克服困难,由于毛泽东主席的坚决反对而没有实行,而是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做出了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决议和整顿人民公社的文件,从此“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就成了我国农业的组织形式。国家依靠这种体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以农养工”战略,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起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由于要“以农养工”,积累自然多一些,老百姓的日子自然苦一些,但由于上下一心,艰苦奋斗,所以老百姓並未对此有什么怨言,而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与党一条心,革命加拼命、拚命干革命,创下了后来改革开放的坚实物质基础。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艰苦创业的英模人物。陈永贵、王进喜、焦裕禄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
    就全国来讲一些地方发展得好,一些地方发展得不好。安徽就是个发展不好的省。就一个地方而言,一些社村发展得好,一些社村发展得不好。
    小岗村就是因为干部水平和社员觉悟〔他们宁肯外出讨饭也不肯像大寨人那样依靠集体,艰苦奋斗,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等条件而集体经济没搞好的穷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社员还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搞包产到户解决温饱虽是干部的无奈,但也算实事求是。
   像小岗这样的穷队在神州大地上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一批,让他们包产到户解决温饱也是实事求是的。
   问题出在当时的执政者为证明自已一贯正确,把自己1962年要搞而因毛主席反对没搞成的包产到户又借小岗人的举措包装上市,把小岗树为典型,在全国推广。这做为解决落后地区百姓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不失为好办法,也是实事求是的。但当政者却不顾自已宣示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把“包产到户”当作政治正确来对待,在全国一刀切地强制推行包产到户,並顺势解散了人民公社,使我国农村又回到了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瓦解了,党组织弱化甚至虚化了,人心散了,各顾各了,正像当时一些人发的牢骚那样: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小岗包产到户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按说这时得放手时且放手,让小岗村自已过自己的日子也就可以了。但当政者却偏要证明自己比毛泽东伟大,非要把小岗村打造成依靠包产到户致富的典型不可,于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沈浩来小岗任第一书记了。
    我参观了沈浩纪念馆,我承认沈浩是个好于部,但他绝对是个不懂政治的糊塗人。沈浩到了小岗,忠于职守,千方百计为小岗村要来海量财政资金搞基建、招商引资,但这些面子工程並不能使小岗村群众真的富裕,小岗人过年过节还是要靠沈浩向上级要来钱买东西分给大家,这怎么叫富裕?于是沈浩想到了大寨,想到了南街村,想到了华西村,他带着小岗村那班吃惯了上级救济带头搞包产到户的一班人去大寨、南街、华西参观,想让小岗学大寨,学南街,学华西,走集体致富之路。这无疑是要砍旗,砍包产到户之旗,砍农村改革之旗,这简直是找死。后来的一个早晨,他果真被发现醉死在自己的床上。
    对包产到户没有了威胁的沈浩又被小岗人按手印留在了小岗村,修了墓,修了纪念馆。
    沈浩走了,但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还在一个个地被派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为小岗村向上要资金,为小岗村输血。
    但小岗村到我2016年4月上旬去参时,仍是里子不多,面子不少,而且面子也有不少处太难看了。因为我听说2015年小岗村干部的工资还需上级财政拨款,当然这只是听说。但我看到的小岗几个硬件设施那是假不了的,我把它贴在这里给大家看一看。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错了的就攺”。我只希望安徽省不要再造假欺骗中央了,媒体也不要再造假期骗全国人民了〔我从小岗回来不久,央视播的习总书记视察小岗的影像中,上述A、B区外面可是商品琳琅满目顾客如织呀!刚从那回来的我很纳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真到了实事求是的对待小岗的时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到了必须正视小岗典型的时候了